《奇迹的终结》出版
鲁网8月16日讯 2022年,日元就一直保持着加速贬值的态势。日媒称,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眼下的日本是个“低价之国”。
然而,日元贬值并没有让日本的出口变大,就从今年3、4月份的数据来看,反而还扩大了贸易逆差。
而且几十年以来,日本的人均GDP基本在原地踏步。就拿便利店的临时工来说,20年前和现在的时薪一点变化都没有,还是一千多日元。通货膨胀了,日本民众的收入却并未上涨,当然会有手头紧的感觉。
日本NKH的纪录片《女性贫困》中,多个案例看得我们惊讶不已:这些女性看不见的贫困在啃食着多少日本年轻女性的未来呢?
而在2019年日媒的一项报道中称,日本很多中学的午餐供应,超过5年营养标准不达标。
日本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发达国家吗?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加谷珪一认为,日本已不再是发达国家,日本变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发展缓慢。
ISBN:978-7-5046-9589-5
作者:[日] 加谷珪一 著 张磊 译
定价:59.00元
上市时间:2022年7月
劳动生产率等于企业的增加值除以劳动量。
劳动上产率由三个要素组成:①增加值;②员工人数;③劳动时间。如果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改变这三个要素的其中之一,要么增加分子,要么减小分母,要么双管齐下。
加谷珪一在《奇迹的终结》一书中,解释了为何劳动生产率低导致了日本的贫穷。通过对比日美的工作情况、剖析日本的行业结构问题、分析日本政策的诸多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地为读者描述了日本式的经济现状,清晰地分析了这种现状的特点,并对日本经济如何重新富裕起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变穷的同时却普遍过劳
加谷珪一认为,日本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最显著表现,是已成为日本公司特点的长时间工作。
到目前为止,日本员工加班到午夜是很常见的事情。但由于过劳死、自杀等问题,长时间工作一直广受诟病。日本还专门颁布了《劳动基准法》《工作方式改革关联法》等法律来严格限制加班,但长时间上班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企业可以与员工达成私下协议来接受加班。如果不签协议,也许你就找不到工作来养活自己。
在日本,便利店是否应该24小时营业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实际上,这一话题也有劳动生产率息息相关。
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问题得以显露,是因为日本规模最大的7-11便利店的一家会员店缩短了营业时间,并且关于合同内容与总部出现了矛盾。
所有门店都被迫24小时营业,这样一些加盟店的管理变得困难。截至2018年2月,7-11便利店的门店总数为20260家,5年内增长35%,但同期店面销售额增幅不大。而且因为客单价的上涨,某些门店的访客人数反而有所减少。
加盟店的销售额没有增加,利润同样也没有增加,但人工成本却猛增,这使得一些门店难以支付员工工资,导致深夜营业变得困难。
为了争取顾客、做好服务,便利店除了在产品、选址等方面绞尽脑汁,在营业时间上也是“卷”到极致,但拉长营业时间却并没有让这份生意变得利润丰厚。说到底,还是劳动生产率低迷。毕竟,分母没有变大,分子却变大了。
如果企业是在无法盈利且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态下,无论如何讨论营业时间,也都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还有一个典型代表问题是终身雇佣制。这个制度引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比较经典的是“拜访恐怖主义”。
在加谷珪一看来,大多数日本职场人士都过度依赖亲身拜访客户,不喜欢使用网络,但是到了合作方的公司之后,不过是一阵寒暄或一顿应酬,真正的商业问题没有解决,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圆满的完成了工作。这导致很多欧美企业都不愿意接待来拜访的日本客户了。
加谷珪一认为,如果我们放任组织中人浮于事的状况,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劳动力,整个经济就会受到严重波及。最终,它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富裕程度。
在七个发达国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日本处于同一水平的是意大利,但从日本的角度看,意大利看起来却相当富有。
意大利也有失业、贫困等各种问题,在欧洲被视为“问题儿童”。尽管五分之三的人失业,意大利却依然富有。这是因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很高,并且整个社会已经建立了有效盈利的体系。
从事赚钱的生意才是解决之道
加谷珪一认为,截止到今天,很多日本企业始终未能摆脱以大量生产和薄利多销为基础的“昭和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是像中国这种新兴经济体有绝对优势的领域,而日本却不得不和那些工资远低于日本的国家竞争。其结果就是,大量日本企业依赖于长时间加班来存活。
生意有两种,一种是薄利多销、不怎么赚钱的;另一种是利润高、很赚钱的。发展中国家缺少技术、资金以及商业经验的积累,所以只能以低成本进行竞争。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本积累、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商业经验,所以它们多从事高利润率的业务,以较少的劳动时间赚取更多利润。
加谷珪一认为,日本是一个中等消费国,而不是出口大国,而这一点,与日本国民对自己的印象并不相符。
日本企业的出口份额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可以比肩德国,但此后一直在下降。
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日本在出口额上有所增加,但出口量却处于持平状态。这其实说明日本只是维持现状,甚至可以说正在衰退。
以对中国出口为例,日本有一定数量的品类,与德国和美国相比,份额较高;但与德国和美国相比,市场正在扩大的品类占比则比较小。
在船舶、汽车、铁路零部件和医疗器械等高增长领域,美国企业和德国企业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日本企业在滚珠轴承、电容器等低增长领域占有较大份额:事实证明,即使维持高市场份额也没有意义。
从德国对中国的出口来看,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单价相对应的上涨。在这种量价齐升的趋势下,德国企业的利润将大幅增长。对于日本来说,也有部分品类的单价上涨,但在数量增加的品类中单价上涨的情况不明显。其中甚至有数量增加而单价下降的情况。由此可见,与德国相比,日本无法在高利润部分进行竞争。
企业只有在市场不断扩大的领域竞争,才能获得巨大的利润。如果无法获得更大的利润,相对劳动生产率无疑就会下降,社会就会贫穷。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有人吹捧安倍经济学彻底重振了日本经济,但很多人都没有感受到自己变得富有。(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