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青年与学问》出版
鲁网4月19日讯 时间筛选真正的经典,而经典总是一版再版。近日,著名哲学家、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唐君毅的思想随笔《青年与学问》由天地出版社再度出版。
《青年与学问》创作于60多年前,缉入了唐君毅在香港任教时写的十篇思想随笔,创作核心围绕于青年人的读书治学及为人。自问世起,就极受海内外各界广泛推崇。
“读书即是在思想古往今来的他人的思想。人只有走过他人所已走过的,才走得远。人亦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唐君毅对青年充满殷切期望,“我在写每一文时,我总是在迫切希望青年们能发愤读书造学问,成就他自己,以开拓中国文化之前途。我并未以敷衍塞责的态度来写文,所以这些文章所讲的道理虽很普通,但我想青年看了,仍可有些好处。”
正如唐君毅在序言中所讲,书中所讲道理并不复杂,但融入了他的个人体会与经验,所以很有新鲜的意味。
唐君毅反对青年以谋职业为目的来学习,假如学习只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找出一点小名,找一些恭维你拥护你的人”,他激切地说到,这样的志愿与蜘蛛为捕虫而辛勤结网没什么本质区别。“不是说人不要谋生不要求职业,好名心与求在社会有一地位,亦是人情所不能免;并且亦不一定是坏的”。不过,“学问之始点,在人所立志之志愿……精神的空间,即中国古人所谓度量胸襟。此度量胸襟,主要由我们之志愿而开拓”。
他倡导青年先立志愿,从内部打开自己的空间和格局,以志愿带动职业和生活。一面成就自己,一面开拓中国文化的前途。发愿于主观自我,通达涵盖于客观外界,且所为随所愿增大。“人之志愿,又如天风,风之所以为不同的风,只在其方向;人之所以为不同之人,即在其志愿。志愿到哪里,即人是什么。人是什么,学问之成就即是什么。如春风吹到哪里,便是哪里的花开。春风遍地来,即处处花开。此正如人生之志愿伟大,则学问之成就亦大。”
《青年与学问》除了谈论治学,还有关于现代弊病的深刻论述。唐君毅提倡人的精神归向朴厚,并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弊害”作了提醒,可以说,现下流量时代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弊病和困惑,唐君毅在60年前早有预见,并且说得一针见血、明明白白。
“现代社会生活使人匆忙。电话与交通的方便,及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使人与人之接触频繁。然而人与人接触愈多,则人愈相视如路人。”“人与人交际亦如与一些活的机器发生交涉……”,他认为,当人们习惯了一套机械式的交际接触,并感觉非常自然的时候,就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视人如物。就比如都市人在都市社会中关心战争、谈论战争中人的死亡,就好像在谈下棋、谈赌博的输赢。
“现代文化生活最后一个弊端,是我们的公共生活之过度的组织化。人类社会生活当然需要组织,然而过度组织化,却是压迫摧残人之创造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现代的一切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社团,都要想对外发生最大的效果与力量。要求对外有最大的效果与力量,则内部组织愈严密愈好。犹如一个机器,内部之构造愈是钩连得紧,则对外愈能运转自如。然而机器不是生命。人类社会太重组织而近于机器,则人类社会即无精神生命。因在太组织化的社会中,个人愈失其个性,而愈失其内心生活的丰富,则整个社会之精神生命,亦即愈趋于干枯而日近于虚无了。 ”
现代化的组织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意味着内部要组织严密,内部越紧密,对外越应对自如,然而随之而来的个体个性的丧失、内心丰富性的损耗,以及生命力的干枯。由此,他认为“人的精神应归向于朴厚,现代青年之治学作人,亦应有点乡土气。只有乡土气而有朴厚的精神之青年,才能真正造学问,使自己成一真正人物。所以在乡村中的青年,不要气馁,在都市中的青年,应当时常警惕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弊害之侵入自己。”
书中诸多观点虽产生于60多年前,却没有因时间流逝而有丝毫褪色,即便放在今天,仍然可以答疑释惑。唐君毅的书,逻辑力一流,思辨力一流,识见一流。助人开阔内心,去除浮躁,豁达人生,以建立自我之前途,实现中华文化之开拓。
走过他人走过的,才走得远;思想过前人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年轻人如果有幸读通,人生一定是一番不同的气象。(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