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说话有趣,为什么笔下的人物却吃尽了人生的苦?

2022-02-18 17:08:0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QQ图片20220218152720

  莫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正是文学这种“没用”的特质,让现代的人们对它敬而远之。其中严肃文学作品尤其被人们束之高阁。

  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些严肃文学的背后有一群可爱的作家,他们努力地把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用一个个故事讲述给人们。令读者读后涤荡心灵,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像是在和作家隔空对话,汲取背后故事的养分,滋养我们贫乏的生命。

  余华正是这样书写生命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活着》影响了一代人,“苦难”的主题也深入人心。可不曾想这样严肃作品的背后有一位如此可爱的作家。

  01

  幽默与严肃的“反差萌”

  余华在做客《朗读者》时,自述:“后来好多评论都赞扬我的文字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字少。”

  余华的表达简练而真诚。他这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真诚态度是他幽默的来源。

MYXJ_20220107152042213_save

  莫言曾评价余华:“他的书的数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学影响力比我大一半。所以作家要慢慢写、精雕细琢地写、认真考虑后再写,不要轻易地制造一些可发可不发的作品。”他用对人真诚,对己真诚的态度面对人生,书写小说。在读者看来,余华的小说是真实的;在观众看来,余华这个人是幽默的。

  美国《西雅图时报》评论余华:“能塑造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人物,堪称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成就。”

  这个人物就是《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余华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福贵平凡又跌宕的一生,这本书背后是余华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是沉重的。

  福贵的一生,跨越了几个时代,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活着》这本书带给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震撼及感动:震撼于福贵悲惨的命运,感动于福贵对待命运的态度。同时余华也在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02

  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最近b站博主“狂阿弥”采访余华,谈到了福贵失去了儿子后的情景。文中描写道:“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月光就是洒在福贵心口上的盐。为了找这句话“盐”的意向,余华停了两三天的时间。语言虽然简洁,但是充满了力量,给人想象的空间。

  余华自述当时写作这部分内容的内心想法:当福贵把有庆埋起来以后,我觉得他在村口,一定要看看那条小路,我一定要对这条小路进行一段描写。但不能用一种情绪泛滥的方式去描写,因为前面一大段已经写得很悲伤了,所以我最后就想平静一点,就找到了“盐”的意象。

  余华在文章《纵论人生,纵论自我》中也解释过“盐”的这个意向:“盐对农民来说是很熟悉的”,而“盐和伤口的关系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到的”。这个意向表达的是悲痛在无尽地延伸。

  余华以福贵的口吻描述着他眼中的小路,让主人公说适合自己身份的话,无声地诉说着内心中的苦楚,同时又兼顾了读者阅读的感受。所以《活着》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活在了无数人的心中。

  正如余华在《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一文中所说:“文学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就是历久弥新。”这历久弥新的力量,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用力的结果。“好的作者和好的读者,是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

  余华用很简洁的话语点明了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足见其敏锐的感受,深刻的洞见。

QQ图片20220218154030

  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生命和创作的思考。这些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经验和心得收录在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中: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他在写作中遇到的一个个障碍……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最根本的力量来源,那就是人。

640 (1).webp

  03

  文学与音乐的影响

  写出《活着》这部作品时,余华已经写作了十余年了。

  在漫长的十几年里,余华不断从伟大的作家、文学经典那里学习,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阅读、感受着。

  余华的风格受外国作家影响比较大。他从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学到了细腻的描写手法,所以有了《活着》中细节上的雕琢。当他觉得过多地重视细节描写束缚住他时,他开始转向读卡夫卡。从卡夫卡这里他学习到了如何自由的写作,如何将通篇不合理的描写组合起来,呈现出整体的合理性。《活着》的故事中也有卡夫卡的影子,福贵的亲人以不同的方式离世,留下福贵和老牛相伴活着。

  音乐也影响了余华的写作。早期,余华的作品描写毫不避讳血腥暴力,这可能和他在医院长大有关。这时他小说的特点是“暴力美学”,文字里带有医生的客观和冷静。

  后期,他的作品里多了一种对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余华说:“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

  他在文章《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写道,第一次听到《马太受难曲》后他明白了“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以后其实无比单纯”。文学的叙述也可以像音乐一样,“在跌宕恢弘的篇章后面,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会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 

  福贵的一生正如一支乐曲,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的乐章后归于安详。余华在音乐里领悟到和文学相同的叙述技巧,体会到两种艺术的相通之处,并把这种叙述方式运用到小说的写作中。

MYXJ_20220107151724252_save

  他把影响他的作家和音乐家凝结在散文集《文学或者音乐》中。这本书引领我们走近川端康成、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余华在《文学或者音乐》的序言中真诚地写道:每一个读者都会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阅读,在阅读一个细节、一个情节、一个故事的同时,读者会唤醒自己经历里的细节、情节和故事,或者召回此前阅读其他叙述作品时留在记忆他乡的点点滴滴。这样的阅读会在作品的原意之上同时叠加出一层层的联想,共鸣也好,反驳也好,都是缤纷时刻的来临。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与作家余华相遇,迎接缤纷时刻的到来。

  推荐阅读

  余华亲自编选杂文集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超越文化的洞察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作者:余华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21年12月版

  出品方:人天兀鲁思

  余华“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记录余华三十年阅听史

  特别收录自序《和声与比翼鸟》

文学或者音乐

  《文学或者音乐》

  作者:余华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21年12月版

  出品方:人天兀鲁思

责任编辑:张乐群
新闻关键词:《文学或者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