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飞歌》:首部以文学之笔系统记录新时代长江生态变迁的山河志

2025-11-19 15:20:1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立封(高清大图)PNG

  鲁网11月19日讯  近日,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三峡飞歌》正式出版。这部由著名作家叶梅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以“三峡女儿”的独特视角,用诗意的文学语言书写了新时代以来长江三峡的生态变迁与人文传承。

  一条江的生态觉醒:从黑水横流到一江清水

  《三峡飞歌》以七百里三峡为叙事轴心,展开了自然史诗与人文长卷的深情交响。全书贯通瞿塘峡的险峻、巫峡的幽深与西陵峡的激越,在钩沉大禹治水、屈原咏叹、李白行吟等千年文脉的同时,更聚焦于新时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背景下的生态治理实践。

  书中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十年禁渔”带来的生态复苏——“江猪子”(江豚)从消失到重现的身影,成为衡量江水质量的重要指标;清漂人日夜坚守的平凡伟大,折射出普通人参与生态保护的动人故事;从黑水横流到一江清水的蜕变,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三峡地区的生动实践。这些充满现场感的记录,不仅填补了长江生态变迁的文学空白,也让“生态保护”这一宏大命题,在具体而微的人物与细节中变得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三重叙事交织:生态之志、人文之志与个人之志

  《三峡飞歌》的叙事结构颇具匠心,以生态志、人文志、个人志三重维度构建出一幅立体而饱满的山河图景。

  生态之志记录长江生态的蜕变历程,人文之志梳理千年文明的层叠脉络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个人之志则以“三峡女儿”的视角,忠实记录下老城沉没、亲人远迁、新村重生的复杂情感。

  

  这三重叙事彼此交织、相互映照,使得《三峡飞歌》既是一部生态变迁史,也是一部文明传承史,更是一部在时代巨变中关于个体命运与情感归属的深沉告白。正如作者所说:“浪过三峡,如同人生奔流。一浪接着一浪,一代接着一代。”这本书正是要通过这样的多重维度,完成对母亲河最为深情的凝视。

  一位“三峡女儿”的行走与书写:为时代留存人文档案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峡人,叶梅的童年记忆与持续多年的行走笔记,构成了本书最为珍贵的一手资料。

  书中,叶梅以亲历者的目光,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或正在新生的记忆:老城沉没前的最后影像、移民搬迁时的真实对白、“江猪子”回归的民间观察……这些充满体温与心跳的细节,将成为未来研究这段历史时,任何官方文件都无法替代的“人文补充档案”。她的写作,不是旁观者的采风,而是带着心跳的回归;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饱含深情的告白。

  文学与生态的融合创新:开创“美文写生态”新范式

  《三峡飞歌》在文体与表达上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本书开创了“美文写生态”的全新范式,将清漂人的日夜坚守、江豚重现的生命瞬间,升华为富有诗意的文学场景,让生态报告拥有了散文的感染力与叙事张力。它在纪实性与文学性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为同类题材的创作树立了可借鉴的样本。

  书中,政策理念与科技术语被转化为普通读者可感知的人物命运与乡土情感,生态理念通过“美”的渠道真正抵达人心。这种既保持文学美感又坚守真实底色的写作方式,让《三峡飞歌》得以突破专业领域的壁垒,实现生态议题从专业论述到公众共鸣的“破圈”传播。

  一份回应时代的“山河答卷”:在变迁中照见国运与乡愁

  《三峡飞歌》的出版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在“长江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宏大背景下,本书通过具体而微的个体叙事,生动展现了这一战略的深远影响与实施成果。它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顶层设计,落细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与命运转折,让读者在感受人物悲欢的同时,理解国家战略的人文内涵与历史必然。

  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乡土中国经历深刻转型的今天,《三峡飞歌》所记录的那份乡愁与坚韧,那份在变迁中寻找认同、在失落中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对每一位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心灵归宿的读者而言,都具有强烈的共鸣与启示。它慰藉着每一个怀乡的灵魂,并告诉我们:根,可以随着人走;故乡,可以在书写中一次次重生。

  《三峡飞歌》不仅书写了一条江的变迁,更照见了一个国的选择,安放了一代人的乡愁。它让我们看到,在生态文明的转型之路上,文学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国家的精神桥梁。这份用美文写就的“山河答卷”,既是对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深沉期许。

  据悉,《三峡飞歌》于2025年10月正式上市。这部融合了文学之美、生态之思与人文之情的作品,不仅是一部山河志、一阙生态颂,更是一次心灵的还乡之旅,必将为读者带来一场思想与审美双重享受的阅读体验。(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张乐群
新闻关键词:《三峡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