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放下手机》出版发行
鲁网10月11日讯 孩子沉迷短视频、游戏上瘾、拒绝社交、作业拖延……手机正在深刻改变一代孩子的成长轨迹,成绩下降只是表象,真正的危机是专注力的瓦解、自控力的缺失、人际连接能力的退化,乃至目标感和内在驱动力的崩塌。一部手机,正在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也摧毁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与信心。家长想管,却怎么也管不住;越干预,亲子冲突越剧烈,最后只剩彼此的挫败与沉默。这不光是某一个家庭内部的拉锯战,而是几乎所有现代家庭共同面对的时代困境。
2025年9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让孩子学会放下手机》,由北大教授胡泳与资深出版人张缘联合撰写,结合脑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为焦虑中的父母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数字共生”行动方案。从管控到引导,从焦虑到协作,本书帮助父母打破教育僵局,重建信任与沟通,让孩子回归真实生活、重拾内在驱动力,在技术环境中真正成长为有数字素养的下一代。
胡泳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的重要思想启蒙者,也是三位孩子的父亲;张缘则长期关注家庭心理与青少年教育趋势,致力于将复杂议题转化为父母看得懂、用得上的行动指南。这本书正是两位作者将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和真实家庭经验结合起来的成果。
本书以“管控手机”这一普遍难题为入口,帮助家长转向“理解与引导”的更深层路径。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既关注孩子当下对屏幕的依赖行为,也聚焦于未来应对技术环境所需的核心能力。
在第一部分“让孩子放下手机:从管控到引导”中,书中从空间管理、规则制定、行为激励到替代活动设计等方面,提供了一整套的行为更新工具。比如,如何设置“无手机角”来改变家庭互动模式,如何制定“亲子数字契约”用规则替代争吵,如何通过积分机制与成就卡片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用棋局、绘画、运动等方式替代无意义的刷屏。这一部分强调的是具体可操作的日常策略,不仅仅是19个方法的罗列,而是一套相互配合、逐步构建的“家庭数字免疫系统”。
同时,作者也提醒家长,手机之外的世界同样精彩。从户外运动、恢复线下社交,到一起做手工、共读共玩,这些内容不仅能减轻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更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在这里,父母不再是“监督者”,而是“生活合作者”,与孩子共同打造出属于家庭的数字节奏。
第二部分“让孩子掌握数字化的力量”则面向更长远的目标:帮助孩子成为优秀的数字公民。书中提出,不应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要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它、驾驭它,从而把技术转化为成长的“外挂”。这部分内容包括:如何教孩子用AI辅助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判断短视频中的“伪知识”,如何培养信息辨别力与数字表达力,如何制定个人的“数字成长计划”,以及如何通过创作带来的价值感替代低质量娱乐。
与许多强调“控”与“戒”的传统做法不同,这本书鼓励父母引导孩子从“信息消费者”转向“工具使用者”与“内容创造者”,真正实现从依赖手机到掌控设备的转变。作者强调:屏幕时代的家庭,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力,而是更强的理解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采用模块化的写作结构,便于家长系统理解和实操。每个小节分为“问题剖析”“解决办法”“为什么这样做有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以及“今日小任务”等多个板块。通过层层拆解核心问题,帮助父母理清思路,掌握科学方法,并立即付诸行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不同板块的内容,灵活调整亲子互动策略,真正做到既懂得“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实现与孩子高效沟通,走出手机依赖的困境。
书中语调始终温和、务实,不站在高处批评父母,也不把孩子看作等待修正的对象,而是给予双向引导的可能,提供了一种更为现实的亲子共生路径。在数字育儿的焦虑中,邀请父母从自身做起,一起和孩子面对真实生活中的诱惑、迷茫与选择。
《让孩子学会放下手机》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份适用于每个家庭的生活协定。它帮助父母理解:不要没收手机,而要点燃兴趣;不是控制时间,而是激发内心的目标;不是切断链接,而是重建链接。愿每一个愿意尝试的家庭,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字节奏,让亲子关系不再是“注意力的争夺战”,而是“理解与成长”的共舞。(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