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核医学:高速发展获赞誉,质量成新焦点
鲁网9月22日讯 金秋时节,一场汇聚全球核医学顶尖智慧的学术盛会在山东临沂成功举办。为期三天的第九届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不仅展示了中国核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更成为连接中外科研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作为会议的承办单位,麦德盈华公司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
技术与创新:
从放射性药物到成像设备,中国正成为全球引领者
多位国际专家在会议访谈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核医学近年来的迅猛发展。
在放射性药物领域,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快速的临床转化能力。日本国立量子医学研究所的张明荣教授指出,中国核药研发能力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治疗性核药方面有望“全球独占鳌头”。他的团队已成功推动130种PET及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实现临床转化,覆盖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肿瘤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这一数字令人瞩目。
耶鲁大学放射学和生物医学影像医学工程系教授Richard Carson教授特别赞赏中国在研究实施方面的优势:“中国的大样本数据为识别疾病亚型和发展阶段提供了强大支持。”他分享的SV2A突触密度示踪剂研究正是与中国多家机构合作开展的阿尔茨海默病大规模临床研究,体现了国际对中国研究能力的认可。
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中国企业的创新成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的杜勇教授分享了他作为英籍华裔专家的观察,他指出,中国在设备技术上甚至已超过部分西方国家,但在多学科诊疗(MDT)体系普及和核医学临床整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耶鲁大学PET中心主任Georges El Fakhri教授特别赞赏“中国智造”(Made in China)的理念——“这并非指追求低价,而是通过本土研发与制造实现技术自主与持续创新”。他认为,高质量不应被“低成本”标签所掩盖,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本地化创新加速技术迭代、响应临床需求。
泰国专家团则表达了对中国设备技术的钦佩之情。他们特别提到麦德盈华公司开发的微型PET设备空间分辨率达到0.42毫米,“很可能是全球最高水平”,并表示这对于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重要借鉴。
然而,美国华盛顿大学涂著德教授也客观指出,中国大多数工作仍基于国际已发现的靶点进行分子修饰与优化,“真正原创性的靶点与药物研究仍相对有限”。他建议中国优化科研组织机制,打破学科界限,组建融合放射化学、药物化学、核物理、数学建模及临床医学的跨学科团队。
专家们认为,中国核医学在技术与创新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在从全球技术的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临床与应用:
诊疗一体化成趋势,AI助力精准化升级
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作为核医学近年最显著的范式转变,其核心在于利用具有靶向能力的放射性药物,先通过影像手段精准定位病变,再运用治疗性核素对同一靶点实施内照射治疗,真正实现“所见即所治”。
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杜勇教授分享了他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实践经验。他表示:“核素治疗不仅限于诊断,更已深入治疗核心。我们在英国较早开展前列腺癌的⁶⁸Ga-PSMA诊断与¹⁷⁷Lu-PSMA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近400例患者。曾经有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的患者专程前来接受治疗,如今该疗法已在美国获批,极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推广。”
事实上,诊疗一体化目前已在前列腺癌(PSMA靶点)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抑素受体靶点)中获得显著成功,但专家认为其潜力远不止于此。Georges El Fakhri教授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拐点。未来诊疗一体化将拓展至更多癌症类型,如乳腺癌、肺癌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关键在于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开发相应的靶向配体。”
面对诊疗一体化带来的数据复杂性和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关键赋能工具。AI的应用已全面覆盖成像重建、定量分析、疗效预测及临床决策支持等多个环节。
在成像环节,低剂量、快速成像成为可能。耶鲁大学的刘驰教授展示了基于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的深度学习重建技术,能够从仅为标准剂量10%-20%的低计数PET数据中重建出高质量图像。“AI不仅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还改善了图像信噪比,这对于需要多次随访的患者尤为重要。”
在数据提取与分析层面,AI算法能够自动识别病灶、分割器官、提取定量参数,并关联临床信息。Richard Carson教授强调:“通过动力学建模和AI辅助的定量分析,我们能够精确测量脑内突触密度变化,这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更引人注目的是,AI开始直接影响治疗决策与规划。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施匡宇教授团队开发的“患者特异性强化学习”模型,利用治疗前CT图像生成大量虚拟投影数据,训练AI模型实现从极少数真实扫描中高精度重建三维剂量分布。“这解决了传统定量成像需要患者多次往返医院、接受长时间扫描的临床痛点,使精准剂量评估更具可行性。”
共识与展望:
开放、协作与创新是全球核医学发展的核心
中国核医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多位专家指出,中国在基础设施规模、技术研发重视程度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张明荣教授观察到:“国内涌现出许多核药企业,包括从初创的小型公司到大型国家药企,纷纷布局这一赛道,推动了多种核药的研发与上市。”
日本Tohoku大学古本祥三教授则从国际合作角度提出建议:“中国具备显著优势,但也面临国际化合作的机遇。”他已接收多名中国学生和博士后来其课题组学习与研究,这些年轻学者表现优异,进一步增强了双方交流基础。
多位专家表示,科学无国界,开放、透明与协作是推动核医学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在人口规模、技术积累与政策支持方面独具优势,若能进一步加强数据开放、推动跨界合作,并在原始创新与高端装备领域持续投入,必将为全球核医学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同时,国际专家也提出了中肯建议。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Youngho Seo教授指出,中国在将核医学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方面表现突出,尤其在大规模患者研究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他也建议,中国应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将“质量优先”作为长远目标。
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杜勇教授从临床实践角度补充道,中国在设备技术上甚至已超过部分西方国家,但在多学科诊疗(MDT)体系普及和核医学临床整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国外,所有新病人或治疗方案变更,都必须经过多学科会诊讨论,而核医学在MDT中不可或缺。”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李子博教授则从产学研结合角度提出了建议:“如果要说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国际融合,我认为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质量控制,目前国内在核药质控方面与国际标准尚有差距;另一方面是创新药的研发,真正做出全新的创新药,需要时间和资本的长期积累。”
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王雪梅教授直言,“核医学需要长期投入,但当前很多医院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
平台与共识:
国际会议推动全球核医学对话与标准共建
三天时间,汇聚全球智慧;九载坚持,铸就学术品牌。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已经成为中国核医学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而麦德盈华公司则是这张名片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是我近年来参加的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之一。”澳门大学教授莫昇萍的评价代表了众多与会专家的心声。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瑞士、泰国等国家的顶尖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耶鲁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500余位学者参会,规模创历届之最。
耶鲁大学医学院放射和医学影像学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PET中心联合主任兼化学部主任黄艺耘作为大会主席指出:“会议的宗旨是增强国际核医学专家之间的交流,提升国内各领域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成为会议最鲜明的特色。与会专家不仅限于核医学领域,还包括放射性药物专家、核仪器专家等多个学科背景,真正实现了跨学科交流与碰撞。
作为会议的承办单位,麦德盈华公司连续多年支持这一学术盛会的举办,展现了企业的远见与担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主任程震表示:“会议把世界上顶级的核医学领域专家召集到一起,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讨论核医学未来的发展,这无疑促进了整个领域的发展。”
多年来,麦德盈华公司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发展,不仅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还深耕核医学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公司的发展历程,亲历并助推了中国核医学从跟跑、并跑直至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式进程。在当前全球核医学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种“学术+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以及国际资源与本土创新之间的深度互动,正持续赋能中国核医学迈向更前沿、更广阔的未来,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创新与引领:
中国核医学技术突破与治疗模式革新
多位国际专家在会上表示,中国核医学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弗吉尼亚大学放射学及医学影像系,化学系双聘教授何江表示:“近年来,中国的核医学研究水平取得了迅猛提升,尤其是在临床试验、新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十足的进步,部分领域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种进步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国拥有患者样本量大、研究速度快的独特优势;在技术装备领域,国产核医学仪器已经具备明显价格优势;在智能技术应用方面,中国核医学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程度令人瞩目。泰国玛希隆大学药学院名誉教授兼首席研究员Opa Vajragupta认为,在核医学方面,“目前中国有很多实力非常强的科研工作者与非常先进的仪器设备。”
本次会议上,多位专家提到了核医学发展的新趋势——诊疗一体化。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俊波认为:“核药物最大的特色,就是诊疗一体化。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核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教研室主任王可铮通过临床实践证实:“核素靶向治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如何推动核医学领域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成为本届会议专家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遵义医科大学潘东风教授认为,我国在新药研发的初始资金投入方面具有相对成本优势,这为我国核医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他同时强调,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技术保护与知识产权布局,以保障自主创新的可持续性。
澳门大学教授莫昇萍建议,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持续完善支持核医学领域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体系。同时,她呼吁加强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更加畅通的转化路径,从而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与整体提升。
张俊波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成果转化的具体思路,强调应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专业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专注于前沿理论与高端原创性研究;专业技术公司聚焦于开发与转化环节;而具备雄厚资本和产业资源的企业则推动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这一清晰而协同的分工模式,有望为核医学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更加顺畅和高效的实现路径。
融合与共赢:
构建开放协同的核医学发展新生态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融入国际核医学研究体系,是我国核医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苏黎世联邦理工,苏黎世大学及伯尔尼Inselspital PI,博导,倪睿庆建议,可进一步探索更高效、安全的数据协作机制。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数据资源的利用规模,提升科研合作的效率与质量。
耶鲁大学医学院放射与生物医学影像系副教授蔡正昕提出,持续拓展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中外专家之间的互动与研讨,有助于促进我国精准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本次临沂会议的成功举办,正是这一理念的良好实践,也为今后深化该类国际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位与会专家在会议期间特别表达了对核医学领域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弗吉尼亚大学放射学及医学影像系,化学系双聘教授何江建议青年学者保持开放的学术心态,积极接纳不同观点,同时培养沉心钻研的定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主任程震研究员提出,科研道路往往并非一帆风顺,需要经历长期积累与锤炼。他希望年轻科学家能够持之以恒、深耕细作,努力在所选方向上做出既有深度又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
莫昇萍教授则勉励青年学者始终铭记科研工作的初心,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学习模仿到真正创新的跨越。
第九届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的顺利召开,集中呈现了中国核医学领域近期的多项进展,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在未来的会议规划中,大会主席黄艺耘教授表示,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促进国内外核医学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他指出,大会将注重关注国际前沿研究动态,依据科研进展与创新成果灵活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保持讲者阵容的持续更新,以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向。
麦德盈华公司也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中国核医学事业走向世界前列提供坚实支撑。(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