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明朝初年的改革、削藩、政争与叛乱》出版发行
鲁网5月13日讯 一场改变明朝命运的权力争夺战
坐拥天下,手握精兵,却一败涂地
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唯一案例
余世存、吴钩、张明扬、刘勃、韦力 盛赞推荐
权力的争夺是如何通过军事与权谋的手段实现的?
讲透历史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政局演变,解锁军事与权谋的成败密码
从北平的暗潮涌动到战场的烽火硝烟,从朝堂的激烈政争到宫廷的血色权谋,靖难之役中多方势力的生死较量与命运沉浮跃然纸上。
靖难之役于明朝初年如一场政治飓风,在削藩、政争与权力更迭的漩涡中,重塑了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格局,其血雨腥风背后的权力逻辑与历史余波,深植于明史脉络且持续震荡后世。
基本信息
书名:《靖难之役:明朝初年的改革、削藩、政争与叛乱》
作者:宗承灏
书号:978-7-5455-8851-4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品牌:天喜文化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定 价:78.00元
页 数:384页
字 数:280千字
开 本:32开
装 帧:精装双封
用 纸:胶版纸
内容简介
明初洪武末年,太子朱标猝然离世,垂暮的朱元璋为保皇孙朱允炆继位,掀起腥风血雨的功臣清洗。“仁弱”的建文帝执意削藩,蛰伏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悍然起兵,引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这场裹挟着制度崩裂与人性博弈的叔侄对决,终以金戈铁马撼动山河,用南京城的烈焰改写了帝国命运。
分封制如何孕育出反噬江山的恶果?建文新政的文人理想为何敌不过燕藩铁骑?郑和七下西洋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帝国焦虑?从蓝玉案的血色帝王术到白沟河百万箭雨,从济南城头的人心拉锯到方孝孺笔尖的诛族绝唱,权力棋局中的每一步落子都暗藏文明的撕裂与重生。
本书透过权力更迭中武将文臣的生死抉择、宦官集团的崛起脉络,展现专制皇权下理想主义者的悲歌与实用主义者的逆袭。这不仅是一部王朝战争史,更是一场关于权力合法性、制度困局与人性挣扎的深度解剖。
作者简介
宗承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国家人文历史》等国内多家刊物专栏作者。已出版《大明朝》《灰色生存》《历史的面孔》《朱元璋及其时代》《我是王阳明》等二十余部作品。其中《灰色生存》荣获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历史类十大好书,《大明朝》入围京东文学奖。
编辑推荐
1.制度崩裂与人性博弈:一场理想主义者的血色黄昏
建文帝坐拥百万雄师却败于燕藩铁骑,根源不仅是军事对决,更是新旧制度的生死较量。从朱元璋“分封塞王”埋下的裂痕,到建文帝激进的削藩政策催化矛盾,这场叔侄对决撕开了洪武盛世背后的权力黑洞。书中以白沟河之战的风火奇谋、济南城头的人心拉锯、方孝孺诛族绝笔等细节,揭示专制皇权下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实用主义者的冷峻。金戈铁马背后,是文官集团的失语、宦官势力的暗涌,更是中国集权体制对“藩镇逻辑”的终极清算。
2.军事奇谋与权力密码:藩王逆袭的史诗级解码
朱棣如何以“清君侧”之名突破合法性困局?为何直捣南京的战略能瓦解建文政权看似固若金汤的防线?书中深度剖析了燕军“避实击虚”的闪电战术(如滹沱河突袭、灵璧决战),以及朵颜三卫骑兵与火器协同作战的军事革新。同时揭开权谋暗线:郑和等宦官的倒戈、李景隆的临阵叛变、舆论战中《皇明祖训》的文本武器化。这不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权力博弈方法论——从制度漏洞到人心操控,从风谲云诡的天时借势到政治合法性的重塑艺术。
3.历史余震与文明切片:一场改变中国走向的飓风
靖难之役绝非偶然政变:它终结了建文新政的文人理想,催生了永乐迁都的战略重构,更埋下土木堡之变的伏笔。书中以全球史视角审视这场内战:郑和下西洋的帝国焦虑、奴儿干都司的边疆经略、永乐大典的文化整合,皆与靖难后的权力合法性危机紧密交织。(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