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月归春瓮 偏含不语情——2025年“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非遗主题风栖梧桐花道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流淌的生命之河,冲刷出人类的精神瑰宝与自然的慷慨馈赠完美融合。
2025年4月20日,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联合济南市非遗协会茶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济南鱼斋承办,与2025年“非遗焕新购物月”暨浙江省“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活动同期启幕,“风栖梧桐名家花道展”作为“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第二季全国非遗购物月的联动环节,汇聚了宏道艺术插花、中国传统清供插花、小原流、草月流、池坊、中华花艺、未生流、嵯峨御流等东方花道流派的主要中国代表艺术家。在江南的无边春色以及茶香之中,参展艺术家们合力创造一方花境,生动诠释与延续花与春光的无限之美:
天、地、人间萦绕中国传统自然气韵,古瓶与空间架构中流淌出心中的花朵——盛唐的月光、宋代的风烟、明时的楼阁与当代的锋芒。
非遗与国潮的当代共振
“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的母题,是旨在通过非遗技艺的现代表达,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大唐贡茶院作为唐代贡茶“顾渚紫笋”的诞生地,本身就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主办方表示:“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应成为当下的生活方式。花道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正是对‘茶和天下’理念的延伸——以美为纽带,连接古今中外。”
“风栖梧桐”的命名,则暗含深意。梧桐自古被视为“凤栖之木”,象征祥瑞与文化的交融;而桐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承接美好、安顿当下”,恰如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主办方以开放姿态邀请多元花道流派同台创造性展现,是对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生动诠释。
技艺与哲思的巅峰呈现
花间,亦有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也是非遗艺术在当下灵活运用的范本,完美诠释人类精神与自然馈赠的和谐共生。
大唐贡茶院的古构建筑群,在此次花道展中化身为一座立体的东方美学殿堂,沿青石铺台阶而上的主入口处未生流新花格的作品以热烈的色彩与舒展的造型蓬勃绽放,撷取了唐代"九天阊阖开宫殿"的恢弘气象,让为展览定下"新古典主义"
在庭院中四顾,抬头便可见草月流以当代艺术手法重构的传统意象:二楼回廊栏杆间,数十根青竹搭就如烟花般迸发绽放的景象,以突破性的立体构成打破建筑空间的静态平衡,以花为媒,形成"传统建筑语言与当代花艺对话"的奇妙张力。主殿陆羽阁内,小原流的供花作品肃立于茶圣像前——青铜双耳瓶中,马褂木枝条如飞天般升腾,底部铺陈的桐花与牡丹形成"天华地瑞"的意象。作品格式严谨,通过花材的当代组合,让千年茶魂与今人审美隔空相契。
两侧的曲水游廊中,七大东方花道流派作品依建筑特性错落陈列,建筑即展架,空间即作品"的策展哲学:未生流的热烈迎宾延续大唐"宾至如归"的礼仪传统;草月流的空中竹焰激活了古建常被忽视的垂直空间;小原流供花则重建了茶道精神圣地的仪式感。游廊中的每件作品既是对建筑细节的二次创作,又以花为媒介将室内外空间连为有机整体。这些作品在此意义上则超越装饰本身——它们是创作者用花枝在时空画卷上的题跋,是对茶禅一味最鲜活的当代诠释。"
所有作品均采用中国本土花材。策展人未生流花道金文君教授介绍说:“古老的经典,异域的技法,春天的花朵,这几者重叠与交融,呈现出的不仅是视觉之美,更是文化互鉴的深度对话。”
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链接
花道展的非遗属性,不仅体现在技艺传承上,更在于其与茶文化、传统工艺的有机融合。宏道瓶花艺术再现明代"折枝画意"本身已经获得非遗认证。
中华花艺的隆盛篮花展现了非遗的竹编艺术
中国清供插花搭配的文房物品更多元展现了中国陶瓷、笔墨纸张、玉石雕刻方面的非遗艺术
嵯峨御流出展的心妆花作品,则特别为此次花展请作家创作了非遗技术大漆的纸敷板。
这种跨界链接,展现了主办方的美好用心:“非遗需要‘活’的载体,花道既能体现传统美学,又能连接当代生活,是非遗焕新的理想媒介。”
数十载深耕铸就文化盛景
活动现场,数十位花道艺术家的付出令人动容。未生流花道金文君教授是此次花道展的策展人,也是迎宾花作等数件大型作品的创作者,十年如一日深耕花道与中国文化传承结合的领域,他代表这群致力于创造美好的中国艺术家们坦言:“我们插下每一枝花的角度,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以花为笔,在异国技艺中注入中国灵魂;以道为舟,让传统美学驶向当代彼岸。”
交融共创中的文化自信
传统花道的严谨技法遇上中国花卉的灵动气韵,非遗传承的厚重与国潮创新的轻盈相互激荡。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次文化宣言: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世界优秀文化纳入自身发展的脉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花间,我们看到了非遗的过去,也遇见了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