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刘勃舒——从《刘勃舒研究》看画马神童如何成为艺术大家
鲁网4月24日讯 近日,全面展示艺术大家刘勃舒传奇人生的作品《刘勃舒研究》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它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刘勃舒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语境中的成长、发展与贡献。本书是中国国家画院的重点项目,受到了文化部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各方各界的鼎力相助,是一部艺术性、学术性、可读性兼具的作品。
刘勃舒,江西永新人,当代著名艺术家。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美展中国画组主任评审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美协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他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的历史篇章。
“刘勃舒的艺术生涯起始于一个尽人皆知的传奇:12岁给徐悲鸿先生写信求教,获徐先生青睐,15岁即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他从小酷爱画画,尤其爱画动物,经常到自家附近的一家书店里看画册。某天,“他看到了一本古装的悲鸿画集,爱不释手,可是他父亲是个清贫的小学教员 ,家里兄弟五个,哪有钱买啊,但他天天去看,还拿铅笔照着画,画了好多马。”他想,“要是能得到徐先生的指教该多好啊”,于是斗胆给徐悲鸿写了一封信,还寄去了他临摹的马。“出乎意料的是,徐悲鸿不仅满怀深情地在画上写了‘此画确有意味’‘有美丽的远景’等词句,还专门签上‘悲鸿’的名,盖上‘悲鸿’的印,转寄回来。”一位爱好艺术的小学生与艺术巨擘徐悲鸿的奇妙结缘由此开始。
“假如三年后我仍掌北平艺专,我很希望你来此校用功,那时候我必极愿意亲自指点你。”三年后的1950年,国立艺专变成了中央美术学院。这一年,出生于江西永新的刘勃舒来到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被破格录取,时年15岁。
这段始于1947年7月的师生情谊,早已成为美术界的一段佳话。
“然而,因为徐悲鸿先生1953年9月突然去世,刘勃舒与徐悲鸿先生的交谊只有三年的时间。虽然与其同门相比,他和先生相处的时间短暂,情感却异常深厚,这是他艺术人生的特殊背景。”“在徐悲鸿去世的这一年,刘勃舒考上中央美院研究生班。他在美院前后受了五年的系统训练,为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刘勃舒从一开始就以神童的姿态赢在了起跑线上;坏处是,它容易导致这样的误读——刘勃舒的成就来自‘传奇’所带来的运气,而不是自我建构的结果。”
事实上,“作为徐悲鸿的学生,刘勃舒并未盲目模仿徐先生的画风,而是大胆地在笔墨技法、构图造型和艺术境界等方面进行变革与突破。”在素描、写生,以及人物、鞍马、花鸟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但“基于自幼的喜好,也是对徐悲鸿先生的景仰,同时出于对传承徐派绘画的责任,刘勃舒对画马情有独钟。”
1955年,第五届“世界青年与 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和展览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国际美术交流活动,当时我国共有34件作品参加,其中国画作品有12件,刘勃舒当年创作的《套马》是其中之一。20岁的刘勃舒是当年参加这一活动的最年轻的国画家,这一年距徐悲鸿先生去世两年,刘勃舒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
“《套马》的一鸣惊人,不仅是初出茅庐的刘勃舒第一次以创作而公开亮相,也让九泉之下的徐悲鸿先生得到宽慰。”
出道即巅峰,但刘勃舒的传奇之处还在于他保持了这种巅峰状态。才气“贯穿了他的少年、青年、中年、壮年和老年的各个时期”。
他尤爱画马,在各个时期的主题创作中,不厌其烦地以马为对象进行与时代相关的主题创作,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在回归中国传统水墨方面不遗余力,进一步拓宽了徐悲鸿画法的道路,使得他的马更加飘逸而意气风发。”“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勃舒画马到了得意忘形的时期,不管是群马奔腾,还是独夫匹勇,他以极强的控制力变换不同的造型,使生动性的表达在一种题材上获得多样性的变化。同时他更倾心于传统笔墨的表现,用笔如写草书,其跳动与随性应合了马的动态,笔墨与造型有了完美的结合。”
与大部分国画家不同的经历是,刘勃舒是弹着肖邦的钢琴曲成长起来的,他的画更在草书笔法、生动的墨韵间涌动着音乐的律动,“写意十足,洋溢着一种天地悠悠任尔行的无拘无束的气质”,人称其所画的马为“勃舒马”。
“近20年来,刘勃舒还画了许多走兽和家禽等,它们少为世人所知。对于这些走兽和家禽,刘勃舒依然用他的笔墨方式探索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寻求一种趣味性的表达。”
“刘勃舒在艺术上之所以独具个性,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就在于忠实地遵循乃师徐悲鸿以自然、生活为师的教导,并与其突出的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个性的张扬则使其艺术得到了新的升华。”
除了艺术魅力,刘勃舒的人格魅力也是广受称道的。改革开放后,刘勃舒走上领导岗位,但他始终保持富有正义感的性情。有人送他一袋小米他会以画回馈,有人拎着钱袋子前来也拿不走一幅画。有时“有求必应”,有时“一画难求”,在画界,刘勃舒同时有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刘勃舒在中国是个很特殊的人物,老画家里的小字辈,中青年画家中的老一代。手握‘接力棒’,他真心实意地把关心照顾老一辈和提携扶植下一代视为己任,这在美术界几乎有口皆碑。”
对于吴作人、叶浅予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刘勃舒主动关心他们。“逢年过节祝寿自不必说,平时的冷暖起居均放在心上。”
刘勃舒是在徐悲鸿提携之下成长起来的,他始终不忘这种恩情,所以具有一定能力之后,他也把这种无私关怀施与一些优秀的青年画家。
刘勃舒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立马乾坤独往来。这不仅体现在他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也体现在他对人格的高标准要求中。“继承、坚守、创造”,放在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画变革大环境中,刘勃舒承上启下的位置与贡献才更加清晰。正如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所说,刘勃舒“继徐悲鸿、李可染等老一辈艺术家之后续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刘勃舒研究》从名家评论、访谈,刘勃舒论画与谈创作,以及家人记述等几个方面,对刘勃舒的艺术人生进行了重构,又辑录了各个阶段的佳作,其中包括许多从未公开展示的作品,多维度地再现了刘勃舒作为“徐悲鸿关门弟子”的艺术人生。(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