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玮新作《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暖心上市

2023-01-10 16:21:1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10日讯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如今,我们的饮食选择也越来越多,火锅、烤肉、奶茶……不仅种类五花八门,而且享受美食的方式也更便捷,像是顺手买盒超市的半成品,或者随时在手机点个外卖,超级方便!

  但是,越容易获得的东西,越易让人忽视它的珍贵。

  我们好像渐渐忘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搜集食材、料理食材、享用与欣赏食物,曾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美学。

  论吃,吃得好,吃得美,吃得讲文化、有意境,吃得有历史渊源,我国自古至今都极有发言权。

  那么,古时候,中国人的饮食美学究竟是什么样?

  今天分享的这本《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带你领略中国古人的饮食文化,在一餐一饭中,追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在时令季节之间,发现中国人的自然饮食之道。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这也是著名作家张佳玮继《浮生六记》之后,又一部中国传统美学力作。书中,他追溯中华美食历史,介绍中国饮食发展之道,再现古代人的饮食生活,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古时候的中国人所追寻的自然生活美学。

01 引经据典,再现古人的特色饮食风貌

  古人的饮食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很遥远,但无论是史书记载的真实事件,还是古人笔下的虚构故事,都展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生活美学!

  作者张佳玮在这本《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中引经据典,从我们熟知的文学名著、成语典故、诗词名家入手,将古人文字里的美食,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从经典文学著作,看见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讲究

  作者张佳玮熟悉历史,剖析《红楼梦》《水浒传》《浮生六记》等经典著作,将古人的美食一一搬到我们的眼前。

  比如,《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美食体现了古代贵胄人家的饮食风味,一道道佳肴都在做法与细节上颇见功夫。

  随意一道冷菜就让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惊叹不已:

  “茄子去皮切丁,用鸡油炸, 再拿鸡脯子肉配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丁,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再用糟油一拌,盛起来随吃随取”

  用料丰盛,工艺繁复、调味精巧,光是这些文字,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想穿越回去当吃货!

  从成语、典故,发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丰盛 

  古人除了吃炒菜,也吃火锅吗?他们有烤串吗?

  当然,古人的吃食也很丰盛。比如,《韩非子》中就有一个典故,让我们能清清楚楚地了解到古人的烤串是什么样的。

  晋文公时,宰臣奉上了炙,也就是烤肉 ,上面却绕了头发。文公召了宰人来责问:“你想让我噎着吗?”宰人很会说话,说自己有三条死罪:虽将刀磨得锋利,切肉时却没切断头发;用木签穿肉,居然没看见头发;将炭火烧得赤红,肉都烤熟了,头发却没烧掉。

  这段话将古人烤串的步骤说得明明白白:切肉、穿肉、炭火烤,而话说到这里,意思也就明白了:这头发是肉烤好后另有人弄上去,要陷害宰人的。于是晋文公便查案去了。

  从诗词名家的日常,探寻古人追寻自然的饮食审美

  宋朝诗人苏轼曾作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意思是,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穷,但从未停止对美食的探寻与品赏。他还开发出了这样一种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饮食美学:不尚奢侈、珍贵,而取自然、清鲜之味。

  在当时,黄州的猪肉价格便宜,富贵人家都不愿吃猪肉这种平民食物。苏轼就很喜欢用火慢悠悠地炖猪肉,美味又管饱。

  他也很爱当地的笋,还作诗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或许你对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诸多名菜都有所耳闻,但是,看了张佳玮老师的介绍,你一定会爱上苏轼的“吃什么都挺好”的放达、快乐的饮食美学:永远对美食保有新奇的兴趣,乐意尝试新鲜食物,可以吃得风雅,也可以吃得质朴。

  如果你对吃、对饮食文化感兴趣,那这本《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能带你体验古文之美,窥见古人饮食之风雅,感受古人的生活情怀,抛开尘世的烦扰,收获尽享美食的闲情雅趣。

02 愈了解饮食历史,愈能更好地传承美食文化

  小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年吃饺子、吃排骨欣喜不已,长大后,看到年夜饭里的大鱼大肉,却一点都不觉得香。

  可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或许年少的我们不理解,但长大后,我们意识到,穿越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自然应由我们守护、传承。

  在《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里,详细地记录了古人一年来,在传统节日、自然节气,极具中华特色的饮食文化。

  比如,年初一,大家会在馄饨里暗包银钱,谁吃到就象征一年大吉。据说晚清时,太监、妃子每年都想法子,不露痕迹地让慈禧吃到这个元宝,然后大家一起夸她洪福齐天。

  这是专属于春节的乐趣与福瑞。

  再比如,立春之时啃萝卜,叫作“咬春”,而且会互相宴请,吃春饼合菜。

  像这样,在各节气之时,吃应季的食物,也是古人对自然、健康生活的追求。

  另外,特定的日子也有讲究,如二月初二,吃黍面枣糕,也就是用油煎过后的黄米枣糕;三月二十八,去东岳庙进香,吃烧笋鹅,吃糍粑,还要吃雄鸭腰子,据说大的鸭腰可值五六分银子,可以补虚;六月初六,吃过水面,嚼“银苗菜”,也就是藕的新嫩秧……

  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饮食这么讲究时令、气候。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即便我们平日里,只有空点外卖、吃快餐,但过节放假时,不妨对自己好一点,忙里偷闲,偷一点古人的雅致情怀,用当季的新鲜食材,给自己做一桌美味佳肴。

  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有句台词:“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毫不留神地吃东西这种行为,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

  诚然,享受美食是成本最低的小幸福。吃一种美食,赏一方心境,传承世代习俗,品味说不尽的中华韵味。

03 匠心装帧,回归雅致情怀

  这本书由多次获得中国最美图书设计奖的设计师熊琼老师亲自操刀,让《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极致风雅。

  裸脊装帧,文艺感十足,180度平摊阅读,也毫无压力。

  书中的配图也是出自最具温暖氛围的当红画家厚闲老师的原创,大到中华传统节日的氛围感,小到各家各户餐桌上的美食,都跃然于纸上。

  这里有盛满美食的风雅凉亭,有热闹非凡的市井小巷,也有辛勤耕种粮食的农家人……

  这一幅幅画卷,透过书香、墨香,让疲倦于996的心,回归生活的烟火气。

  丁卉曾在《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一书中写道:世界上最治愈人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是文字。

  书美、文美、画美,阅读这样一本精美的著作,无疑是一种享受。整本书的风雅之美,给人一种瞬间安静下来的魔力,让每一位读者通过文字、画作,沉浸在东方的人间烟火,滋养舌尖与精神的情趣,让忙碌、焦灼的心,闲适、从容地享受美食。(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张乐群
新闻关键词:张佳玮